中国古人的“避讳”之谜

发布时间:2018-05-03 来源:国内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中国古人的&ldquo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新闻】

中国古人的“避讳”之谜
避讳是中国封建制度特有的产物。它是一种民间风俗,比如在春节前后,长辈们都不许孩子们谈到“死”、“病”、“火”等字眼,目的是佳节期间要“避讳”这些,远离这些。避讳还是一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长幼尊卑、君由上下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当今皇帝及自d父母长辈的名字时,均不可直呼其字,而要改用别的字代替。这种避讳制度是异常严厉的,违者轻则人狱,重者是要掉脑袋的。

避讳作为一种民间风俗,起源于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到了秦朝便渐成了一种制度,隋、唐、宋时期更是兴盛一时,直到民国时期帝制被废除,避讳制度也在存在了两千多年后消亡了。

中国古人的避讳是花样繁多的,其方法不胜枚举,但较为普遍的大概有替换、改字、缺笔、改音等。

替换,是说用新造的字来替换原来的字,以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是一位性情残暴的女人,在刘邦死后,她曾操持国家政权很长一段时间。吕后名雉,“雉”是古代对“鸡”的称谓,百姓们当然不能再把会下蛋的动物叫“雉”了,于是人们便重新造了一个“鸡”字,而“雉”这个字便由吕后独享了。

改字,是用一个意思相近的字来代替那个需要避讳的字。比如说,在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叫刘秀,人们为了表达对刘秀的敬畏,把“秀才”改成了“茂才”。再比如《史记》中曾提到过“常山”这座山,这是哪里的山呢?其实是指的“恒山”,司马迁把“恒山”改为“常山””,是在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缺笔,是说在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书写者故意少写一个笔划,以示避讳。这种避讳方法在唐代较为盛行。像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人们在必须要写这三个字时,多是把“世”字缺笔,写成“呜”或“闾”。

改音,就更常见了,把该避讳的字改音而读,以示避讳。我们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尊重,林黛玉每读到“敏”字时,均改以“密”音来代替。

中国古代的人们如此小心地“避讳”,这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极为可笑的,但是封建王朝的执政者们为了维护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严,他们对此是乐此不疲,而且大力倡导,并且还有的制定了一系列违反避讳制度的处罚条例,历史上俯拾皆是的“文字狱”中,有不少便是因避讳而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名言,也是来源于避讳。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州官名叫田登,田登为了在百姓中树立自己说一不二的威严,便下令广贴布告,严令百姓不许再说“点灯”二字,因“灯”字冲撞了州官田登的“登”字,以后凡是tr及“点灯”时,均称为“放火”。这自然给百姓的生活添了许多的麻烦,于是有人便打趣二句诗,以讥刺田登的霸道无理。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xinwen/28309/

推荐访问:古人之谜5

国内推荐文章

国内热门文章

国内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