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军饷银于何时铸就?

发布时间:2018-05-03 来源:奇葩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奇葩 > 漳州军饷银于何时铸就?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新闻】

漳州军饷银于何时铸就?

据传,早在1654〜1660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筹集军饷,用手工打制了一批“漳州军饷”银币。但关于漳州军饷银的来历还有多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可信呢?

著名的漳州军饷银,是我国早期自制的银币,是我国银币园地的 一朵奇葩。顾名思义,漳州军饷银铸地在福建漳州,正面上方刊写 “漳州军饷”四字,下方写有签押,签押有两种不同样式,因叠写难辨 识,背面上方横写“足纹” 二字,下方直书“通行” 二字。说它珍, 因为它的铸造年代与签押书无明载,至今悬而未决,传世甚少。

有人认为它是同治三年至四 年,曾国筌、左宗棠在漳州平定太 平天国时所铸,钱币界称为“曾签 军饷”、“左签军饷”。1939年蒋仲 川、王宋谦合著的《中国金银镍币 图说》一书说漳州军饷银斜边纹的 一种签押是“曾”字,是曾国荃在 同治三年平定漳州地区的太平军后 铸的。锁壳纹边的一种签押是 “左”字,是闽浙总督左宗棠于同 治四年攻克漳州后所铸的。虽然他 们对两种签押的解释难以令人信 服,但蒋仲川是袁世凯的外孙女 婿,他本人也是军界中人,也许是 根据军界中的传闻,并非杜撰。加之没有人提出新的说法,因而在钱 币学界很多书籍仍用“曾签字” “左签字”来代表那两种银元。

另有观点说为郑成功进行抗清活动时所铸。1963年,我国史学泰 斗郭沫若在《历史研究》第一期、第二期上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漳州军饷银的论文,提出漳州军饷银是郑成功所铸。文章从历史资料、民 间传说、签押判读、铸币制作的发展过程、戳记以及郑成功经济政策 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认为昔日俗称的左宗棠签字的漳州军饷, 应是郑成功时期所铸的军饷银元。郭沫若将两种签押释文译为“国姓 大木”和“朱成功”,漳州军饷(国姓大木)银元,直径3. 9厘米,重 26克。郭沫若认为签押系“国姓大木”四字合书,郑成功因受南明皇 帝赐姓朱,故称“国姓”,“大木”是郑成功的号,故该币也应属于郑 成功时期铸造的银币。根据郭老的这一观点,福建自铸银币的历史要 提前近200年。由此可见,“漳州军饷”将成为我国最早的地方自铸 银币。

由于没有确凿史料,该签押为何人,在钱币学界争议颇大;而郭 老的见解与我国铸造银元的历史不相符合,仍有需商榷之处。

较多人认为,漳州军饷铸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签押文字一 是“为七十四”或“为七钱四”,即记重。早在咸丰五年(1855年), 英国人威廉牟士的《中国通商手册》作过如下记载:“靠近厦门的漳 州,在1844年也曾试铸过银元,最初发行的重量是七钱四分,但很快 就减轻百分之五,而且完全从流通中消失了。”威廉牟士并未说明漳州 试铸是何种银元,且记载的重量与漳州军饷产重七钱二分也有矛盾。

后来耿爱德《中国货币论》则说,漳州试铸的银元即漳州军饷。 持这种意见的人还有一个推测,漳州军饷在台湾有过出土,它的铸造 很可能与1844年清政府镇压台湾洪协、郭崇文起义的军事行动有联系。 耿爱德的说法也没有确凿依据。

此外,还有人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闽浙总督刘韵珂为镇压 台湾嘉义起义军而铸的漳州军饷银,银币成色98%,直径为38毫米至 40毫米。

尽管有这么多说法,但都存在很大争议,其推理也难以令人信服, 又与我国铸造银元的历史不符。因此,围绕漳州军饷铸造年代与签押 的争论,还有赖于进一步发掘关于闽台一带的详细历史资料,方能确定。

自鋳银币的盛衰

道光年间是中国货币史开始发生变化的时代,仿铸洋钱就是 其中之一。道光十三年(1833年),黄爵滋就曾说:“盖自洋钱流 入中国,市民喜其计枚核值,便于应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 色可以稍低,遂有民射利,摹造洋板,销化纹银,仿铸洋钱。”

咸丰年间,江苏有一个叫徐雪村的人,也曾自行铸造了一些 银饼。此外,在上海已知的有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三家发行 自制银饼。王永盛发行有一种,重为一两。而另外两家有两种, 重量为一两和五钱。

自明代后期西班牙银币开始在中国流通,资本主义的货币优 势已在钱币上显现,由于这些钱币符合货币流通的规律,因而在 南方和沿海城市市场日益扩大。直至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钱币文 化早已失去了光彩,成为了历史。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xinwen/28301/

推荐访问:漳州军饷银元

奇葩推荐文章

奇葩热门文章

奇葩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