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常说秋后问斩?因秋分很重要

发布时间:2018-04-10 来源:八卦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八卦 > 为什么古人常说秋后问斩?因秋分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新闻】

为什么古人常说秋后问斩?因秋分很重要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

为什么古人常说秋后问斩?因秋分很重要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此时的太阳运行至黄经180°,而春分、夏至、冬至分别位于黄经0°、90°、270°。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后问斩」、「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两者虽都是祭拜月亮神,但后者是民间风俗,前者是国家行为。有学者认为,因秋分可能无月,才将祭月移至中秋,从而形成「中秋拜月的」风俗,这纯属臆测。因为中秋之夜如遇阴雨天,也可能无月……

「秋分日」古人为什么要「祭月」?

《宋史》:「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秋分这天似乎只留下一个「竖鸡蛋」的习俗,而在迷信「阴阳」的古人眼里,则是「阴盛」开始的重要日子。《宋史·礼志六》「朝日夕月」条引唐代柳宗元的话说:「按礼,秋分夕月。盖其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其意思是,根据礼经上的说法,秋分时昼夜一样长,正午的时候阴气开始产生。

所谓「阴魄」,就是古人所迷信的阴气、鬼魂一类。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

「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的说法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秋分祭月并非柳宗元所生活的唐朝才有,先秦时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秦朝时祭祀八个神灵,第六个就是月亮神,第七个是日神。

为何选择在春分和秋分时分别祭祀日神和月神,而不是在元旦或是夏至、冬至日?《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言下之意,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

秋分祭月首先祭祀时间不能搞错,据《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祭日时辰在早上太阳将升之际,祭月则在晚上,故称「朝日夕月」。清朝规定,祭月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下午5时至6时,正是黄昏走向黑夜时分。而且,行祭还有诸多规矩。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和节」条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祭日月与祭天地一样为历代所重视,秦汉时,设坛祭祀已成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度废春分祭日和秋分祭月之礼,明世宗朱厚熜主政后,于嘉靖九年重新恢复祭祀,且规格升级。朱厚熜认为,「日月照临,其功甚大。」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日坛」和「月坛」,如今都还在。

「秋后问斩」为何在秋分后进行?

唐《狱官令》:「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古代一直有「秋后问斩」一说,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古人为什么规定行刑要在秋分以后进行?据《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其他季节为什么不行?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但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并不是董仲舒,《礼记·月令》中已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和秋天「用始行戮」的说法,只是董仲舒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

东汉章帝刘炟十分赞同董仲舒的观点。据《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古人认为杀生不能「逆时」,秋冬是肃杀凋零的时候,行刑是「顺时」。秦汉时期曾明文规定,除「决不待时」的重刑死囚外,其他死刑犯,只能在秋冬时节行刑。

选择秋天行刑,汉魏时一般在霜降以后至冬至之间;隋唐及以后,一般选择在秋分至春分之间。唐《狱官令》规定:「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如果违反这条规定,「徒一年。」《大明律·刑律·断狱》「死囚复奏待报」条也规定:「若立春以后、秋分以前决死刑者,杖八十。」

「秋分」节气之后可以处决死囚,但「秋分」这天是不能行事的。崔寔《四民月令》引《千金月令》称:「秋风之日,勿杀生,勿用刑,勿处房帷……」

「秋分占候」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嘉录》:「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

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就农业生产而言,有两个时候农活最忙:一是「三夏大忙」,自「芒种」节气始;另一个就是「三秋大忙」,至「秋分」节气始。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由于秋分是古代中国农民预测年成的重要日子之一,故有「秋分占卜」的风俗。

古人占卜时,最简单的是看阴晴。秋分这天如果是阴天微雨,预示收成好,但如是连阴,夜雨不停,则麻烦了,「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如果秋分日刮东南风,主岁稔民安,刮东北风或西北风农作物则「多秕稗」……复杂一点的预测是看「秋分」与「社日」的关系,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清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载有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

但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有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四民月令·八月·测候》亦称:「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滥饭喂猪狗。」

如果秋分与社日是同一天也非好事。《四民月令·八月·测候》认为:「分社同一日,低田尽叫屈。」《南昌县志》则称:秋分日值社,河无鱼,「分社同宫,饿杀渔翁。」

「秋分」后养生为何要「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分」对古代普通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早卧早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观点是:「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大概意思是,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的季节,气温下来,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所以要早睡早起,鸡入圈则人上床,鸡鸣应起床。

《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早卧早起」为什么一定要从秋分日开始?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分」条称:「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这句话想表达的是,秋分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早睡自然是因为夜来临早,早起则是要求不要睡懒觉,睡得早就应该起得早,这样才合乎生理规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后,气温下降得十分明显,感冒、痢疾等病秋季多发。《素问》提出的「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可减少夜晚低温寒气的不经意侵入。

在饮食上,秋分后变化也很大。俗话说的「秋补」也不是「立秋」之后开始进补,古人认为最佳时间也应选择在秋分之后。对于秋天要讲究的忌口,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他建议肥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多吃,过凉的水不要喝,否则容易生病,走路没劲。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xinwen/21746/

推荐访问:为什么秋后问斩

八卦推荐文章

八卦热门文章

八卦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