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评传》阴阳、五行说

发布时间:2018-04-25 来源:天文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天文 > 《董仲舒评传》阴阳、五行说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科技】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董仲舒评传》阴阳、五行说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二)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与阴阳五行说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阴阳五行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重要方面,井同宇宙发生论、天文学、中医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阴阳、五行说的历史,特别是在西汉前期的情况作一简要的叙述。

以往,人们已习惯于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并为一谈,其实两者当初并不是合在一起的,如梁启超就说过:“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并为一谈。”①最初把二者结合起来的是《管子》的“四时”和战国时的邹衍,特别是邹衍还由此提出了神秘的五德终始说,将其运用于历史,成为继天命观之后的另一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过我们在此不是考察它们结合的历史,所以,为了行文上的方便,我们还是分别加以考察。

首先谈阴阳说。

根据《易传》的解释,《易传》中八卦的“—”与“—”分别代表了阳

阴两种卦象,前者为阳爻,后者为阴爻。《周易》正是依据此阴阳两仪产生

了四象,四象又相互组合成八种事物,八八又组成六十四种现象。但是在《易

经》中尚未形成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文字的阴阳概念,主要有两段话,一

是《诗·大雅·公刘》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另一是《国语·周语》

所记载的周朝史官伯阳父的一段话:“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

失其所而镇阴也。”在伯阳父之后,范蠢、叔兴、样慎、医和以及《管子》

中的《乘马》、《四时》、《霸言》等也都用阴阳来解日月、四时的运行,

大地、山川及陨石等变化,乃至作为六气中的二气,这些显然都是以阴阳来

作为具体事物动因的。只有《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将其提升到了一般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矛盾,从而具有了哲学范畴的意义,

后来《庄子》特别是《易传》进一步发展了阴阳说。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一

套完整、朴素的理论,是很不简单的,尽管不科学,但比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还是前进了一步,特别是以阴阳矛盾作为宇宙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有其合

理的因素。

从先秦进入秦汉,这是阴阳说向各个领域和具体学科深入、普及的时期。

例如,向中医学的深入和普及,《黄帝内经》一书成焉;又如向元气说的深

入和普及,使古代朴素的宇宙发生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关于《黄帝内经》

到后面再作详细介绍,这里只说宇宙发生论的发展。上面我们看到,在《淮

南子》中已论述了阴阳在元气成万物过程中的作用。但它们是如何发生这种

作用的呢?《天文训》说:“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

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毛羽者,

飞行之类也,故属阳,介麟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日者阳之主,??

月者阴之宗也。”这就是说,宇宙的万事万物是经过阴阳二气相搏而产生的。

这样就使元气说的内部机制更趋于合理。这一思想后来在张衡的学说中也有

体现,这里不再重复。由此即表明了阴阳说在宇宙生成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

用。

其次,关于五行说。

① 《阴阳五行说的来历》,见《古史辨》第五册。

五行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原始朴素的五行说到神秘的“五德终始说”

的过程。根据传说,早期的五行说始于夏商,这就是《尚书·洪范》所记载

的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帝赐予禹的“洪范九畴”中关于五行的内容。它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它对五行的作用和

性质作了概括:“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从革,土爱稼穑。润

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在此之后的春秋时

期,史伯在同郑桓公谈论周朝是否要衰败的问题时(“周其弊乎?”)也论

到五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

物。”①此外,《尚书·夏书·甘誓》中亦有所谓“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

说,后来在《左传》中又多次提到“五行”的观念。这些可以说都属于早期

的五行说,或叫原始的五行说。这个时期五行说的特点,主要是它的朴素性,

而尚无附加其上的神秘色彩和政治因素。所谓“五行”,也就是人们在长期

的生活实践中从自然事物抽象出的五种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密切相关的物质

成分,人们正是利用它们制造了自己所需的“百物”。这时人们对五行的思

维显然没有与那个万物的本原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过,这时对于五行内部的

关系已有所触及。如说:“火,水妃也”;①“水,火之牡也”。②又如:“火

胜金”;③“水胜火”。④这就是说,水与火犹如夫妻、牝牡那样是相互匹配

的,亦即是对立的统一,而且有着水胜火、火胜金的关系。这实际上也就是

五行相生相胜的思想萌芽。

到战国时期,阴阳家才开始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特别是提出了“五

德终始说”,用以来解释历史朝代的更替。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把阴阳与五

行结合起来较早的文献为《管子》的“四时”。它说: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赢,而发出节时。??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其德淳越、温怒、周密。

这里就把阴阳与五行及五方、四时结合了起来,而且在此还提出了星德、

日德、岁德、辰德、月德等五德,这就为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提出“五

德终始说”打下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后来在战国时的《礼记·月令》中,

对《管子·四时》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以五行的盛衰来解释四时的变化,春

季是“盛德在木”,夏季是“盛德在火”,秋季是“盛德在金”,冬季是“盛

德在水”,夏秋之交为土。特别是它还用五行相生解释了四时的变化,并把

这种变化与五星的运行联系了起来。邹衍正是在这些思想基础上提出他的“五

德终始说”的。邹衍创造的这套理论当然不单是表明自然界的五种物质的关

系,更重要的是用来解释历史,以人间之五帝应天上五帝之德,继起之帝王

全依五行之序。从此,阴阳五行说在政治上便成了论证统治者当兴的理论依

① 《国语·郑语》。 ① 《左传》昭公九年。 ②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③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④ 《左传》哀公九年。

据。

当然,五行之序为何?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如《吕氏春秋·应同》所说: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样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日: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人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这可以说是古典文献中所保留下来的最早的较完整的“五德终始说”了。很明显,这种五德终始说是同神秘的祥瑞说相联系的。并且此“五德终始说”有着后者胜前者的关系或叫后者克前者的关系。

汉代刘安所主持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五德终始说”:

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徽,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吴,其佐寿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大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这里不仅把五行同五星、五方、四时结合了起来,而且分别配以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及五兽:苍龙、朱鸟、黄龙、白虎、玄武;五音:角、徵、宫、商、羽。

由此可以发现,上述五帝与五行的顺序,前后为相生的关系。这就与《吕氏春秋·应同》的后者对前者为克、胜关系不同了。这两种“五德终始说”,显然,都是为了当时的统治者的上台做论证的,都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而设计的。前者强调的是秦灭周符合五行相胜说,后者强调的是汉继秦,符合五行相生说。这种论证当然是神秘的、非科学的,但在当时都是极为普通的,董仲舒正是以阴阳五行说释儒学,将儒学推进到了一

个新阶段。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keji/26083/

推荐访问: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说

天文推荐文章

天文热门文章

天文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