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鼠疫,人类最大的灾难,欧洲鼠疫死了多少人

发布时间:2018-02-23 来源:欧洲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 欧洲 > 欧洲鼠疫,人类最大的灾难,欧洲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城市】

欧洲鼠疫,人类最大的灾难,欧洲鼠疫死了多少人

欧洲鼠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死病,这是人类面临的一最最大的灾难,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所谓有的。

欧洲鼠疫死了多少人

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当数〗4世纪到17世纪于欧洲大陆 發延一时的鼠疫。鼠疫,俗称黑死病,据说最早发生在中国和突厥 斯坦,1347年传到克里米亚。1348年1月,3艘意大利商船从这一 带的港口卡发开回热那亚,船上不幸带回已经染上黑死病的老鼠。 很快,热那亚开始流行起黑死病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死人,每家 每户都有人染病,病人的症状是:头痛发烧,接矜全身颤抖,头晕目眩,腹股沟和腋窝出现黑色坚硬的结节,淋巴腺肿大,最后在吐血中痛苦地死去,从发病到死去一般不会超过3天。当时的医生没有任 何办法治疗和预防,因此,鼠疫很快蔓延到欧洲各国的20万个城镇和乡村。

欧洲鼠疫,人类最大的灾难,欧洲鼠疫死了多少人

欧洲鼠疫怎么发生的

解释黑死病成因的主要理论是鼠疫论。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也是发生于1865年中国南方后传染至印度的瘟疫的病因。腺鼠疫(Bubonic plague)与败血性鼠疫(septicaemic plague)会经由与跳蚤的直接接触而传染,其中最主要的一类跳蚤,是鼠类身上的Xenopsylla cheopsis。许多细菌生活在这些跳蚤的身体中,阻塞跳蚤的胃部并使其变得饥饿。由于无法得到饱足,导致跳蚤不断地叮咬宿主。在叮咬与进食的期间,跳蚤胃里的细菌便经由血液流动到开放的伤口中,使得细菌散布到新的宿主身上。此外,被感染的跳蚤最后会死于饥饿。

人类的肺炎性鼠疫(pneumonic plague)有不同的传染方式。这类鼠疫是经由血液或肺部受到感染者所咳出的唾液来散布,而这些部位的感染,可能是始于淋巴腺类型鼠疫。以空气为传播方式的细菌,可能被附近的人吸入,造成肺部与喉咙的直接感染,而不需经过淋巴腺。

鼠疫杆菌生活在泥土中,以皮外寄生(ectoparasites)的方式生存于啮齿类与人类身上。Michel Drancourt将这些细菌的生态整理出散布模型[8]。对于草原土拨鼠所做的动物鼠疫(epizootic plague)观察显示,被细菌感染的动物尸体,可能比跳蚤更适合用来解释疾病的传染方式[9]。

关于欧洲地区鼠疫的出现、散布与消失有一种假设:带有跳蚤并受到感染的啮齿类,能够将疾病传给不同物种。最早因贸易活动而经由黑鼠(Rattus rattus)自亚洲传入欧洲;但是到了欧洲之后,又经由褐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更进一步的扩散。

棕色的老鼠似乎没有传染性的功能,也没有能力将跳蚤病传染至人类身上,而将其致死。老鼠的生态学中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事物,例如:老鼠的储液囊竟能和人类的互相影响。所以,说起间接性的传染,或者非跳蚤的传染病,储液囊就能分析出病毒的暴发与散播,而导致几个世纪的鼠疫。

欧洲鼠疫,人类最大的灾难,欧洲鼠疫死了多少人

其他理论

根据历史学家巴尼·斯隆(Barney Sloane)的说法,黑死病的致病源头并非一般所认为的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他举出几个例子以支持他的说法[10][11]:

老鼠也会感染淋巴腺鼠疫而亡,但他表示从14世纪的历史资料上看,并未发现有大量的鼠类骸骨存在。
据流行病学统计,腺鼠疫的感染个案应随着冬季来临逐渐减少,这是由于老鼠及跳蚤对寒冷的气候较为敏感,数量呈现季节性减少。不过研究表明在公元1348年的英国,黑死病传播速度在冬天大大加快,显示黑死病的致病源并非一般所认为的鼠疫杆菌,而是一种未知的致病源。

欧洲鼠疫怎么结束的

黑死病在欧洲猖撅了3个世纪,估计夺去了 2500万人的生命, 但到了1666年,黑死病

突然消失了。一般认为是环境卫生和个人 卫生条件的改善消灭了这种病菌。

 

中国怎么没有黑死病

黑死病对于西方人而言可说是集体梦魇。中国人在历史上因为疫病撒手西归的人也不比西方人少。为何在我们的历史教育里面,疫病甚少被提及呢?文献记载元朝时黑死病在中国爆发,长江以南的人口几乎有一半病死,死的不比欧洲少,怎么中国人自己都不吭一声?这是因为,儒教把持的史学界,儒教试图丑化元朝,把死于瘟疫的人算成蒙古人的屠杀,以凸显蒙古人的野蛮,只是因为元朝没有如宋明一样的独尊儒术,儒教这类肆意隐瞒甚至篡改历史的例子还有很多。儒教确实有邪恶的一面。

欧洲鼠疫,人类最大的灾难,欧洲鼠疫死了多少人

黑死病源自中国?

在相当时期,欧洲学者们坚信:黑死病系中国传入。
主要证据来自意大利编年史家加布里埃尔•德米西,他有一段传神的记载:1346年,蒙古大军西征,包围了黑海附近的城市卡法,因久攻不下,便用投石机将患病而死的士兵尸体抛入城中,“于是很快空气被污染了,水被毒化了,瘟疫蔓延起来。千人之中仅有一人能够幸免”。
卡法是热那亚商人的殖民城市,逃回老家的热那亚人将病菌带回意大利,黑死病沿着欧洲的商贸通路迅速蔓延,造成约2500万欧洲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此说还有旁证,即清代康熙时学者陈梦雷编纂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中记录了1346年前后40多年中国多次重大瘟疫的信息,特别是1334年,瘟疫夺走了河北省500万人生命,占当地人口数量的90%,如此高的死亡率,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黑死病。
一般认为,黑死病即鼠疫,而鼠疫需鼠疫杆菌、老鼠、跳蚤三个条件相互支撑方能流行,这就需要适宜的生态系统,即“鼠疫自然疫源地”,包括中亚、西伯利亚、中国云南地区、伊朗、利比亚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和东非。
1346年前后,在这片“鼠疫自然疫源地”上,发生了蒙古西征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此外正值小冰川期到来,干热风致草原退化,游牧民被迫流动,草原上的啮齿类动物亦大规模迁移,这就为东方病毒传向西方,提供了契机。


源自中国说存巨大漏洞

但,黑死病源自中国说有几个无法解释的漏洞:为何黑死病在欧洲杀死了这么多人,在中国却未能发挥出同样的威力?自商朝起,东西方文明即有交流,汉唐时往来更加密切,为何黑死病未能更早传入欧洲?
历史学者们发现,德米西的记录未必可靠,因蒙古大军包围卡法时,德米西并未亲眼目睹,而是一直呆在皮亚琴察,他的记录可能只是道听途说。
至于中国古籍中的记载,则往往模糊,作者很少具体统计,常以“死者十之八九”之类的文学语言来描写灾情,这与90%的死亡率绝非一个概念。
此外,中国是大国,各地灾情不断,以明朝为例,277年间共发生了75场大疫,几乎每隔1-2年就会有一次大疫,可每次大疫,全国不相连的疫区常常只有1-2个,很少达到3个,虽然平均每5.12年会发生一次全国性瘟疫,但平均到县级单位,大疫只是百年一遇。从明代史料中,看不出哪场疫情像黑死病,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烈。
黑死病源自中国说的最大漏洞在于:欧洲人能挺过黑死病,因部分人发生了突变基因,即“Delta32突变”,该突变发生在700年前,恰好是黑死病肆虐的时期,拥有这种基因突变的人不易患黑死病,对艾滋病亦有较强抵抗力,据测定,14%的欧洲人拥有这种突变基因,而在中国人和非洲人中,仅有2%的人拥有这种基因。

黑死病为何肆虐欧洲

关于黑死病的源头,除了中国说之外,还有印度说、中亚说等,皆无严谨的史料依据,事实是:鼠疫虽然凶险,但它很难长距离快速传播,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其脱亚入欧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为什么鼠疫会给欧洲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呢?这应从当时欧洲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去找原因。
公元1000年到1340年,欧洲人口剧增,在发展最快地区,人口增加了3倍,可依然采取粗放农业,一个农户需10公顷地才能养活,地少人多,为解决温饱,只好毁林造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致土地单位产量下滑,饥荒不断,已进入了人人亚健康的窘境。
老鼠本无力穿透砖墙,可当时欧洲房屋以木制为主,墙由草和泥筑成,且房间中总是住满了人。14世纪的欧洲涌现出许多商业城市,由于缺乏排水设施,人们到处乱扔垃圾,黑死病伺机而入,在其最暴虐时,伦敦每天便有200人死亡,最终共有5.1万人遇难,而此前伦敦全部居民不过8万人。
传统城市缺乏公共设施,容易引发瘟疫,而乡村也好不到哪里去。与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不同,欧洲农村多聚落化,以英国为例,人们通过“十户联保制”结成群体,共同劳动,共同嬉戏,一起参加宗教活动,这种密切接触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抵抗传染病,据统计,当时英国乡村受俸修士中,46.5%死于黑死病,英国牛津大学学生的死亡率只有5%,因为大学生更愿单独行动,而英国贵族死亡率更低,因为他们多住在石制城堡中,老鼠进不去,他们也不太与普通人交往。

中国古人靠什么防黑死病

据史料记载,汉代是中国瘟疫频发的阶段,但到了唐代,情况有所好转,学者于赓哲发现,唐朝首都长安人口多达70—100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可从史料看,却未有发生瘟疫的记载,整个唐朝,被记录在案的大瘟疫也只有3次。唐朝人均寿命达50岁以上,排在历代前列。
当时来华的阿拉伯商人曾说:“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为健康。在中国,疾病较少,中国人看上去较为健壮,很少看到一个盲人或者独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个残废人,而在印度,这一类的人则是屡见不鲜的。”
据《中国中古时期城市卫生状况考》的研究成果:传播鼠疫能力最强的黑鼠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家鼠以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主,前两者活动范围为100—150米,褐家鼠传播鼠疫能力差,黄胸鼠在北方较少见到,而小家鼠活动范围只有30—50米,当时长安街道一般为69—147米宽,不利于老鼠活动,这就限制了鼠疫的传播。
城市如此,农村亦如此。
中国农村一直以小农为主,即农民以户为单位各自经营,少有大庄园,彼此配合少,而西方农业源于中亚新月地区,缺乏水源,各农户需联合建设、维护沟渠,因而多大庄园,强调彼此配合。小农制用土墙分开彼此,居住相对分散,故在抵抗鼠疫方面有一定优势。与英国贵族死亡率低不同,古代中国发生瘟疫,乡村中居住的退休官员、富人的死亡率并不低,这体现出小农经济中相对平均的特点。

明清中国为何多瘟疫

然而,明清时期中国瘟疫数量却明显增加,特别是清末,1910年爆发的哈尔滨鼠疫造成6万多人死亡。
明清瘟疫增加,可能与历史记载更详细有关,但也可能与明清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有关,唐代中国城市多采用坊墙制,长安城内部分成100多个坊,每个坊有高墙,夜间坊门关闭,居民无事不得外出。到了宋代,由于商业发展,坊墙被打破,逐渐向街市制转化。
街市制初期街道尚宽,但小商小贩“侵街”不已,以清代北京为例,前门外原本道路宽阔,但两边商贩占街经营,初期还只是游动摊位,继而盖房长期经营,道路宽度变得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
传统城市多是军事、交通要地,宋代以后,商业城市渐多,其中人口增加较快,致使居住环境、居住条件日渐恶化。
明清时代中国人口增长迅猛,特别是美洲物种(玉米、红薯、土豆、南瓜)被引种到中国后,由于这些物种产量大,进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长,康雍乾三代百余年间,中国人口增加了近2倍。
人口增加,而城市基础设施却未见改善,据西方外交官记载,清末北京城臭气四溢,城内到处是几十年堆成的垃圾山,原来由明沟构成的下水系统也因近百年未清理而淤死,其中不少被人上盖石板,建成房屋,以补土地不足,致明沟成了暗沟,基本丧失排污功能。
好在明清时期砖房渐多,抵消了一部分鼠疫隐患。此外,清代防疫体系较严密,政府与社会分工明确,也减少了大疫造成的伤亡。

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

黑死病令欧洲劳动力锐减,但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因祸得福,由于缺乏劳动力,致人工腾贵,经营者只好走资本密集之路,由此打开现代化之门,而侥幸躲过黑死病的东方却因劳动力充裕,人们依然耽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的发展模式,错过了历史机遇。
此说貌似有理,其实不然,论者显然混淆了需要和需求之间的区别。
所谓需求,即看到想要的商品,有足够的钱买到;所谓需要,是看到想要的商品,却没钱去买。
需求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则不能。如果说有需要就能使国家富强,那么,一名穷国的难民需要食物、服装、住房等,显然大于一名美国人的需要,难道说,这个穷国比美国更富裕?
灾难会剥夺一个社会的支付能力,即使有需要,也无力去满足,这又怎么可能将人们带入现代化?翻开历史,每次改朝换代,劳动力都会锐减一次,可为什么我们却没能率先走向现代化?
问题的关键,在于欧洲的资本能比较有效地聚合在一起,这与大庄园生产方式与文化息息相关,相比之下,传统小农经济则不利于资金的聚集,而人人缺乏投资能力,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自然被压低。
这,或者就是历史的吊诡:让我们免于黑死病的社会结构方式,却也是造成长期停滞的罪魁。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chengshi/8522/

推荐访问:欧洲鼠疫大流行

欧洲推荐文章

欧洲热门文章

欧洲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