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72座陵寝之谜

发布时间:2018-05-04 来源:历史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历史 > 曹操的72座陵寝之谜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军事】

曹操的72座陵寝之谜 中国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这些陵墓工程浩大,费时多年,动用上万共至几十万民夫,耗费了大M金银,陪葬了数不尽的财节。 而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却提出“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人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丁"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检。 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资财匮乏,曹操带头不穿皮革制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 据说,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 据此,曹操的墓应在古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漳河沿岸。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曾在此下马、拜谒曹操陵。但并不知拜的是否是貞陵。 传说,甲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杏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至此,疑冢之说似乎不攻自破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 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 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 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并有两个传说作为佐证。一个是清人沈松的《金健笔录》中说有一捕鱼之人在干旱的漳河床内捕鱼。发现地下的石门,进人石屋见到了曹操尸体及陪葬女。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经不起推敲。另一个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说许昌城外一山洞,内藏曹操棺椁。这也属虚构,难以令人相信。况且,地点也不符。 《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単.的灵芝村。据考查,这也属假设。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理由有三: 其•,《魏书•文帝纪》载:“甲亇(220),甲治于读,大獪六军及進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父帝幸進,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二日人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说明他此行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 其二,《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谁陵。”谁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处。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曹丕祠谁陵,一是不忘出生地,二是祭先王曹操之陵。 其三,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有曹操的祖父、父亲、长女等人之墓。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认为曹丕祠谁陵可能是祭祖。不一定是祭曹操。祖先坟在此,不一定曹操基也在此。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巳。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一千多年了,曹操的真正陵寝还无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junshi/28466/

推荐访问:康熙陵寝之谜

历史推荐文章

历史热门文章

历史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