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2018-04-16 来源:历史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历史 >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军事】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长孙皇后就是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由于她的温柔贤淑,所以深受唐太宗的宠爱。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贞观长歌》长孙皇后剧照

长孙皇后从小就很喜欢读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虽然出生在官臣之家,但是她的父亲长孙晟从来都不娇惯她,对她更是教育有方,所以长孙皇后无论从待人处事,还是从文学书法上,都是很不错的,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以后,作为皇后,在生活上,她不管什么东西,都是挑既便宜又实惠的买,用多少买多少。但是如果是给唐太宗用的东西,她都会再三挑选。对于唐太宗的生活起居更是温柔体贴,照料的无微不至。在宫中,她与宫中的贵妃们相处的也非常融洽。

长孙皇后对于国家政事也从不插手,一是因为她觉得作为妻子,就应该守本分,守妇道,不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二是因为她很相信李世民的治国和处事方法。所以每当李世民回家后跟她讲起国家之事,她总是很郑重的拒绝不听。

因为怕李世民照顾不好自己,所以不论他去哪里长孙皇后都会紧跟随后,时刻照顾着他。有一次,长孙皇后随唐太宗一起外出避暑的时候,不幸染上了疾病,喝了很多药还是不见好转,反而病情越来越重,唐太宗当时外出不在身边,一直都是她的儿子李承干照顾着。长孙皇后为了不打扰唐太宗处理政事,便让儿子一直隐瞒着病情。但后来还是被唐太宗知道了,他抱着长孙皇后心疼的不得了,感动不已。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长孙氏是长孙晟最小的女儿,因为她从小聪慧相貌甜美,所以长孙家族对于她的婚姻还是很重视的。他的大伯因为欣赏李渊的妻子窦氏,觉得她教养出来的孩子一定非常优秀,所以便催促长孙晟和唐国公府订立婚约。长孙晟原本是想把小女儿许配给李世民,但是很快长孙晟就去世了。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图片

之后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因为知道这份姻缘,最终还是由长孙无忌促成了两人的婚姻。

在大业九年(公元619年),13岁的长孙氏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婚后两人感情很好,长孙氏懂事明理又颇有才华,这一点让李世民很欣赏。等到了义宁二年的时候,李渊登基成为皇帝,封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为秦王妃。之后在秦王府与东宫矛盾加剧的时候,长孙氏,作为前王妃义务反顾的站在丈夫李世民的身边默默地支持着他。而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李世民在城门口和士兵都没有想到长孙氏会出现并且激励鼓舞士兵,终于在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的时候长孙氏成为皇后。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皇后之一,她帮助李世民辅佐后宫,在长孙家族权势最盛的时期,毅然决然的让自己的哥哥退位让贤,而当李世民想要加封长孙无忌的时候,也被长孙皇后拒绝。在抑制外戚这一方面长孙皇后做得非常出色。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陪太宗到九成宫避暑的时候长孙皇后病重,李世民派高僧祈福幸而挽回了长孙皇后的性命。但是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因为气疾复发最后不治而亡。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可以说是唐朝的一对模范夫妻,明君贤后。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结婚的时候,长孙皇后才13岁,不过在那个时代应该也算是到了结婚年龄,那时候的唐太宗还不是皇帝,甚至连太子都轮不到他。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剧照

在她嫁给李世民之后,尽心侍奉李渊,对待后宫嫔妃也是非常恭敬,为了李世民,他还去劝慰朝臣,希望大家支持她的丈夫。

唐太宗喜欢对皇后讲述前朝之事,皇后非常自律,一直劝太宗不要跟自己说前朝之事,太宗还是愿意对她说。后来唐太宗要立她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一直恳求不要这样做,免得形成她和长孙无忌专权的现象,李世民只好作罢。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是真的互相相信彼此,并且事事为对方考虑,在意对方的想法,可谓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为人十分恭敬谦卑,识大体。她所生的公主,唐太宗非常喜欢。出嫁时,太宗给了很多嫁妆,魏征对此很不赞同,就跟太宗说了,太宗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不但没生气还夸赞了魏征一番,可见其心胸宽广,为人正直。长孙皇后生病,儿子就来跟唐太宗说,要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当时就否定了这个事情,她认为她生病不值得这么做,太宗听闻感动流泪。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相互关心,无论太宗后妃多少,皇后只有这一个,所以她死后,太宗建高台,希望日日能看到他的那位能同甘共苦的长孙皇后。

贞观长歌长孙皇后

《贞观长歌》是在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几个影视传媒公司共同出品的大型长篇古装电视剧,由中国知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由唐国强、张兰兰、聂远等共同主演。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贞观长歌》长孙皇后剧照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有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皇帝,一直到唐高宗登基的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件。着重演绎了唐太宗攻打并消灭东突厥、和挑选太子继承人等重大事件。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所指的就是唐朝时期统治者通过休养生息富国强民等一系列政治发展手段打造了唐代的太平盛世。其中唐国强老师的表演让许多人敬佩不已,但是历史上另一位著名人物长孙皇后的扮演者却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

韩再芬是我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968年3月20号出生在安徽省的韩再芬老师在一个普通家庭出生。他的父亲是财政局普通干部,他的母亲是一位黄梅戏表演者,从小受黄梅戏熏陶所以韩再芬也非常喜爱黄梅戏,这也为她今后的黄梅戏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长歌》中韩再芬饰演的是长孙皇后也就是李世民的妻子。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一位伟大而坚强的女性。他在李世民身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历史上比较贤明的皇后之一。她曾经亲自在作战之前鼓舞士兵,奖励忠良抑制外戚,长孙皇后所拥有的许多见识让当时的很多大臣都汗颜,作为将门之后长孙皇后身上还有着其他女人没有的一种坚强的意志。但是韩再芬所演绎的长孙皇后可能是性格较为柔弱,除了长孙皇后其他的方面更加突出了她作为女人的温顺的一面。

长孙皇后怎么死的

长孙皇后自从13岁嫁给李世民开始,两人一直恩爱有加感情甚笃。在李世民还是秦王长孙皇后还是秦王妃的时候,唐国公府和太子东宫之间的矛盾加剧,长孙皇后作为秦王妃并没有让李世民一个人面对,而是选择在别的方面帮助李世民周旋,他这样的做法也赢得了李世民的爱重,直到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一直称赞长孙皇后为他的佳偶良佐。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怎样的人

长孙皇后画像

这样一个贤名的皇后,最后却逃不过病痛的折磨。

贞观八年的时候,长孙皇后和唐太宗去往九成宫避暑,但是没想到在这个期间长孙皇后身染重病,唐太宗十分的担心想要大赦天下来换取长孙皇后身体的康复,但这是属于政治大事,长孙皇后不想因为自己的私事干涉朝堂之事便怎么也不肯答应,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好请高僧为长孙皇后祈福。还好这次长孙皇后很快就康复了。但是到了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时候,长孙皇后的生母赵国夫人去世了,再加上李渊也在这个期间驾崩,双重的哀痛再次击垮了长孙皇后的身体,诱发了她之前的气疾再次复发,因为之间祈福的事情让长孙皇后康复,所以这次李世民为求得上天的福祉重修了300多座寺庙,可是这一次上天没有给长孙皇后再次带来好运,在次年也就是贞观十年,36岁的长孙皇后病逝在太极宫内。李世民悲恸不已遵照长孙皇后生前的遗愿葬身在昭陵。

纵看长孙皇后短暂的一生,13岁和李世民成婚一直到36岁病逝,二十几年的恩爱有加、知书达理,不愧是让李世民非常敬重的贤后。

相关评价

《旧唐书》后妃传下赞曰》:坤德既轨,彤管有炜。韦、武丧邦,毒侔蛇虺。阴教斯僻,嫔风浸毁。贤哉长孙,母仪何伟。

《《旧唐书》宋璟传》:又贞观中文德皇后嫁所生女长乐公主,奏请仪注加于长公主,魏征谏云:“皇帝之姑姊为长公主,皇帝之女为公主,既有‘长’字,合高于公主。若加于长公主,事甚不可。”引汉明故事云:“群臣欲封皇子为王,帝曰:‘朕子岂敢与先帝子等。’”时太宗嘉纳之。文德皇后奏降中使,致谢于征。此则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岂若韦庶人父追加王位,擅作酆陵,祸不旋踵,为天下笑。则犯颜逆耳,阿意顺旨,不可同日而言也。

大学衍义》卷36(宋)真德秀》:臣按: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范太史集》卷27(宋)范祖禹》:唐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时文德皇后谓帝曰:“谁触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帝乃悦。臣祖禹曰:诗人美后妃,辅佐君子、求贤审官,国家将兴,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长孙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谓贤矣。

大事记续编》卷53(明)王祎》:解题曰:十月之交,曰皇甫卿士、畨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为师氏,艶妻煽。方处幽王之 时,小人之所以满朝,而官爵所以多滥者,由艶妻之方处也。文武之朝,有任、姒以居内,则官爵曷至是哉!贞观之初,内治有长孙皇后,虽以无忌之贤,而皇后尚请不使久居宠位。则朝廷之名器,冝其无泛加者矣。永徽之际,内有武后,而义府敬宗之徒聚於朝廷之上,则官有泛阶,而末年服绯者满朝,以败太宗之典刑,亦其冝也。

《内则衍义》卷16(清)傅以渐》:谨按:开辟之帝王,莫不有贤内助焉。若能以学问兴事业,则唐朝尤为大著。窦皇后不惟能学,而又能书,其聪明有过乎人者。长孙皇后幼喜图传,正位中宫,益加精勤,是以文章扬其规诫,政事頼其匡勷。发迹太原,数年而成大业。二后之好学,有不容冺没者存也。

《孝经衍义》卷61(清)叶方蔼等》:臣按:帝王家法如《易》《诗》《礼》《春秋》所载记,由之则得,不由之则失。自三代以后之君,莫盛于汉孝文帝、唐太宗文帝。窦皇后虽不如文德皇后之以贤特 闻,然其好黄老之言,盖亦有得于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之意,非有侧媚之私、嫉妒之心也。司马迁《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衣不得曵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则其不苟于色,而宫闱皆化之矣!以唐太宗之贤而正位乎外,以文德后之贤而正位乎内,历览前史,几于不可再得也!君子以反身之义推本言之,有文王,而后有以见后妃之圣;有太宗,而后有以见文德后之贤。太宗即位之初,即有放宫女之诏;二年秋,以久旱复减省如前。此岂非远鉴晋武之祸,近盖 (厥)考之愆耶?将聘充华,而知其已字,则立罢之。依尚书奏,不以没官口贱人补用内职。资送长乐主,初敕有司倍于永嘉,闻魏征之谏,而入告于后,后称征引礼义以抑人主之私情,因而厚赐之。其后南平公主出降王珪之子,敬直执礼于珪夫妇,珪曰:“吾所以受公主谒见者,以主上钦明动循礼法故也。”凡太宗宫帏之事,其书于册者大略如此。而文德之贤为开基圣母,既葬昭陵太宗犹悲悼不已,为层观苑中,时登望之。一闻魏征献陵之讽,即为毁观。此又有“发乎情止乎礼义 ” 之善焉。夫后世言家法之不正,以为莫盛于唐,要之子孙之罪。文德自贤后尔。如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合于家人之二五,于夫妇之间宫闱之际,度德比义则远过乎汉孝文窦皇后矣。

《长孙皇后论》乾隆》:夫闺门,王化之始也。诗三百而必以关睢为首,礼严大昏,书重厘降。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盖知正家之道,必本于闺门。闺门正而后家齐、国治也。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求令德,有以裨成内政、安贞载 物,然后协厥坤仪,为天下母。故太任太姒秉淑德,而昌周;明德马后克恭俭,而光汉。古今所称,不可诬也。文德皇后长孙氏者,实闺门之令望也。仁孝恭俭、少好读书,赞成内政、裨益弘多。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宗亦敬其有德。常朝回怒曰:会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帝曰魏征。于是后退,衣礼衣而称贺于上曰:臣闻 主圣则臣直,乃陛下之圣故也。妾敢不贺于是。帝喜而征言无不听。夫唐太宗岂实欲杀魏征哉?然虽无此意,亦微有不乐谏之心。皇后一闻此语,即借贺以讽谏之,征益宠信而帝善益彰。然后知正内之益所不可少,而有乾之健,必得坤之贞以顺承之也。易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盖马阴物也,阴之德利柔顺,然必利贞而行。地无疆,然后辅乾以行,泽及天下。若徒柔顺而鲜贞,则又何能助乾道而沛膏泽哉!若长孙皇后不预朝政,虽帝问之亦终不对,可谓知安贞之义者矣。其资送公主、讽谏以安直臣、得疾不事道释之教,尤为贤明,名垂百世、媲美周姜,宜哉!

双桥随笔》卷3(清)周召》:三代以来,皇后之有贤徳者,唐长孙氏为最。后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太宗从容商畧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抚字庶孽,逾於所生。嫔妃以下,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太子患徳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耶?”后得疾,太子请奏赦罪人、度人入道。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蠧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及疾笃,与太宗决。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宻。苟无大故,不可弃也。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徳举,易致颠危。欲保全之,慎勿处之权要。妾生无益於人,愿勿以丘壠劳费天下,但依山为坟,器用瓦可也。更欲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逰猎,则妾死不恨矣!”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又尝著论,讥汉明徳马后不能抑退亲戚之权,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禁其末流也。至是,宫人以书奏之。太宗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曰:“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諌之言,失一良佐,不能忘懐耳!”乃召玄龄,使复其位。其贤徳节节如此,又非宋髙、曹、向、孟诸皇后之所能及。

文忠集》卷160(宋)周必大》:淳熙五年正月九日《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勅有司资送倍於永嘉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於长主,得无异於明帝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闻陛下称重魏徴,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髪为夫妇,曲成恩礼,毎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疎逺,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齎钱四百、缗绢四百疋以赐徴。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某闻:爱其息,女人之常情也。况以万乘之主、天下之冨,独不能厚一女子资送,而尽其亲爱之道乎?魏徴於此,犹以不当倍於长主为谏,可谓有责难之恭矣!虽然帝用其言,迫於理也。彼皇后深居宫中,知爱而已,今能本乎礼义,抑其私情,不特称徴之贤,又请捐金帛以奨之,此贞观之治所以庶几三代也!欤《关雎》序后妃之德曰“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卷耳》序后妃之志曰“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谒之心。是则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不在乎他,在乎后妃而已。太宗与后,其知此也哉。

诗作

《文德皇后挽歌》[唐]朱子奢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辀。

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

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

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

《文德皇后挽歌》[唐]李百药

裴回两仪殿,怅望九成台。

玉辇终辞宴,瑶筐遂不开。

野旷阴风积,川长思鸟来。

寒山寂已暮,虞殡有馀哀。

《题长孙皇后谏猎图》[元]张翥

黄门晓出西清仗,秋色满天鹰犬王。

虎落遥连渭水南,鸾旗直渡河桥上。

日边云气五色文,虬须天子真天人。

羽林猛士森成列,六气不惊清路尘。

太平无征帝神武,岂为禽荒将按旅。

已知哲后佐兴王,不数樊姬能霸楚。

从容数语郎罢田,六官迎笑花如烟。

跸回那待外庭疏,听谏由来同转圜。

天宝神孙隳大业。锦绣五家争蹀躞。

可怜风雪骊山宫,正与真妃同射猎。

《长孙进贤》[明]张居正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junshi/23484/

推荐访问:唐朝长孙皇后历史解说

历史推荐文章

历史热门文章

历史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