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听到楚歌后,项羽为什么当时就崩溃了?

发布时间:2018-04-08 来源:历史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历史 > 垓下听到楚歌后,项羽为什么当时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军事】

历史吧导读:今天历史吧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垓下听到楚歌后,项羽为什么当时就崩溃了的文章,有喜欢的一起来看看吧。

垓下听到楚歌后,项羽为什么当时就崩溃了?

垓下歌并不是勾起了楚军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而是勾起了项羽的恐惧,并击溃了他最后的心理防线……

公元202年冬,刘邦和项羽决战垓下。

汉军包围项羽后,奏起楚歌。项羽听闻大惊,说:汉军已经尽得楚地了吗,怎么这么多楚人唱家乡的歌谣呢?

这个故事一度令我非常疑惑,要点如下:

1.项羽乃楚人,楚人唱楚歌,多正常的事儿。他为什么会得出“汉尽得楚”的推论呢?

2.汉军因为什么而突发灵感,想到了用乡谣攻心的战术呢?

一种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说汉军通过演奏楚人家乡的歌曲,唤起对方的思乡之情。楚兵们听到这歌声,只想回家,也就没心思打仗了。

问题在于,汉军长途奔袭,一路收拢各种不同背景的兵士,跑到了楚军的腹地,打了这么一场大决战,距离楚乡明显近于汉军之乡。

真要说以思乡之情动之,怕是敌军没乱,自己先离心了。

再者说,如果一旦勾起楚军护乡决心,把争夺战变成保卫战,对方士气岂不是更旺盛?

最重要的是,令项羽震惊的真正原因是楚人多,而不是士兵被思乡情愫动摇。

这里面一定有被忽略的真相。

五音战

古代兵书《六韬》里,有名为《五音》的章节,专门讲用律音之声影响战局的技术,内容多渉阴阳玄学。

区区几百字,看起来荒诞不经,其哲学思想更是不出阴阳家的范围。这些内容虽然很难说清何人所作,但归为先秦兵法是没问题的。

古代兵家知识结构庞杂,须识天文地理,掌阴阳五行,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美好一些。

律音之学,也是其知识体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既存此题目于兵书,历史上自当出现过相关之主张、乃至实践。倘若将五音战的范围适度扩大,理解成以声动情、以情动人、借此攻心的战术,那就更加不乏案例了。

垓下之战就是最经典的案例。

而作为本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韩信与项羽颇不一样,他对兵书是有极深研究的。

刘邦统一全国后,就曾命韩信整理军法:

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这也可见韩信具备着比较过硬的军事理论水平。

那么具体到垓下战役,“楚歌”到底是怎么被运用成攻心战的工具,它击破了怎样的心理防线,以及这种灵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歌思东归

要从刘邦受封汉中王说起。

刘邦受封汉中王后,高祖本纪里记载着这样一条史料。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南郑,是项羽硬点给汉中王的都城。

但汉中王的核心团队是淮泗人马,到了这个地方后,都不怎么愿意待下去,一门心思想着逃跑回家,并唱起了家乡的歌谣。

灭秦阶段里,项羽曾与刘邦约为兄弟,对他属下的人员构成自然心知肚明。将这一波人马打发到远离家乡的蜀中,看来早就存了坐视其分化崩盘的心思。

北出汉中,还有庸、塞、翟三王把守关中地区。摆明了就是让刘邦在蛮夷之地奉献青春,直到人马彻底消散。

刘邦心里也是明镜儿似的。眼下他就对这种情况非常苦恼,甚至准备下决心,发狠跟他们干。

但是,韩信却劝说道:、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向,争权天下。

韩信不愧为国士无双的大军事家,这一段话里,他帮助刘邦分析了三点要害:

1.项羽封人只论军功,大刘邦看似受封汉中王,实际上更像是有罪见迁。而罪过的因由,当然是当初想做关中王,吃相不雅,引起了项羽的疑心。

2.汉军士兵都是打关外带过来的,天天想着回家。这是个缺点,也是个优点。缺点是不利于守成,优点是利于进取。

3.当今天下大定,灭秦的政治任务已经完成,再想驭使众人跟着你折腾,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这一波“山东之人”,老寻思回家,不能安居乐业,才是真正可资大事的生力军。

这三层基本处境,不仅理清了刘邦的问题所在,而且直至项羽政治结构的致命弱点。

“王诸将之有功者”,说白了就是项羽师心自用,凭自己好恶去封王,却枉顾此前就已经存在的政治力量,明着是封王,实际上却四处点火树敌。新封诸王就国之后,与当地势力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诸侯豪杰只是慑于项羽的武力,才勉强接受了这一全新的政治格局。

那么,一旦天下有动,势必纷乱四起。

刘邦展开西进大业之后,战争局势的发展印证了韩信的预估。

“将士思归”,本来是不利统治的致命缺陷,韩信却能化被动为主动,将逃离的惶恐变成成进取的尖刀。后面韩信论兵时曾有驱市人而战之的说法,都是用弱击强,变被动为主动,可谓同出一脉的军事思想。

下面引出对垓下之战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垓下击败项羽的作战灵魂人物,那出以汉军奏楚歌的好戏,也正是韩信导演的!

那么,我们回过头,再重新审视此时韩信的见闻与分析。

亲身经历“思歌东归”的韩信,目睹了音乐对士兵的强大感染力。作为一名军事家,这种以以音乐影响士兵的方式,想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然此时音乐动人的现象是真实的,那么等到日后,去主动做一个“音乐动人”的局,也就极有可能达到足以乱真的效果

当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韩信会直接把思乡的音乐,原汁原味地用于勾起乡情的军心瓦解战中吗?

实际上并不是。

垓下悲歌

简单介绍下垓下之战发生前的双方情况。

楚汉五年八月,也就是公元202年,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退军休战。

项羽如约归还太公、吕后,不到一个月,刘邦就背约击楚。十二月份,垓下会战正式打响。

垓下古战场在安徽省灵璧县,是睢水至洨水(今沱河)之间的开阔平原地区。

战争打响时已经是冬天,这里河川纵横,沼泽遍布,极不利于楚军骄悍的骑兵展开运动战。

项羽当初正是因为将少食尽,才不得不同意停战,随后的计划则是就食于淮北。不想刘邦中途背约,将逼到这种极不利于楚军的地方。

双方兵力上的悬殊也比较明显。汉军说动各路诸侯,凑集了号称30万的大军,以韩信为统帅。

反观,项羽只有10万人马,将领损失更加严重。

显而易见,有利于汉军进行大决战的最佳时机到来了。

军事部署方面: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韩信自领中军,孔、费为左右翼,刘邦及周勃诸人在后。

战争打响后,韩信领前军主动攻击,诱项羽过来,等对方迎上后,又诈败而退。

项羽当即跟进,此时孔、费所领的两翼军马突然出现,左右夹攻,原本退却的韩信也再次迎上,将项羽所亲自率领的前军包了饺子。

请注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史记里所描写的那一幕: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诸侯军,“围之数重”。

请注意,此时楚军大部尚有10万人马,即便是出于1:3的劣势,这么一大坨坨,挖坑活埋还得费功夫挑地方,不可能那么快就被汉军全部消化掉吧?

更何况楚军骁勇异常,打硬仗是打出名气的,当年巨鹿战场上九战九捷,吓得各路人马叫爸爸,就凭这一路的光荣业绩也是虎死不倒威。更何况,垓下被围之前,也一直是顺风局,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

这里有大阴谋。

显而易见,被韩信引诱、并包围的,只是楚军的前敌总指挥所。项羽自领追击的这部分人马被围住了,被和大部人马隔离开了。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才动用了昔日“将士歌思东归”的灵感,让汉军们唱起了楚歌。

唱楚歌,是基于项羽当时最有可能的心理情况,去制造错觉,

什么错觉呢?

“兵少食尽”的基本现实,是在前线征战的项羽非常清楚的。他知道自己追敌时领了多少人,消耗了多少人,应该剩下多少人。

他知道这时候自己周围的楚兵,不应该有很多。

这种情况下,突然听到到处都是楚歌,这绝对是反常的,绝对是超出自己心理预期的!

我只带了一部分精兵,还损失了很大一部分,怎么这时候又突然冒出这么多楚军来了?

只有一种解释。

大部队已经打散,能逃走的都逃走,没逃走的也被俘虏,统共就剩下这么多人了。

而这,才是令项羽感到崩溃、甚至连江东再起的心思都灭了的真正原因!

故而,才会有:

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先是项羽心理防线被击溃,败北而走,随后才有了“兵大败”。

也就是说,垓下歌的攻心软肋,不是思乡情怀,而是项羽“全军覆没”的恐惧心理!

韩信战术的一点感想

跟随汉中王屈居南郑阶段,将士歌思东归的现象,令韩信看到了再次掀起战争的可能性。

毕竟天下苦秦久矣,没有几个人愿意再打仗了。只有这一波淮泗人马,在强烈的思乡之情的驱使下,才可能给刘邦卖命,也给韩信他自己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

歌思东归还令韩信在运用人性弱点进行精准打击方面找到了灵感。同样是人,既然军士此种情况下会这么表现,那么在其它情形里描摹此种表现,就会变得非常可信。

具体运用到垓下战役,实际上是将增兵减灶反过来使,用歌声虚张声势,从而将敌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

韩信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其对军事理论的运用可谓是臻至化境,这种反弹琵琶的运用法,还促成了另外一次经典战役的成功——这就是背水一战。

真特么是国士无双啊。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junshi/21150/

推荐访问:垓下后项羽打算去

历史推荐文章

历史热门文章

历史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