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发布时间:2018-04-17 来源:电视剧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电视剧 >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娱乐】

2015年底,最火的两部电视剧无疑是《芈月传》和《秦时明月》,巧了,两部剧都跟秦始皇有点关系。《秦时明月》讲的就是战国末期秦始皇当政时的故事,而芈月跟秦始皇啥关系呢?直系亲属关系,秦始皇是芈月孙子的孙子,学名叫玄孙。 说到中国历史,秦始皇当然是无法绕开的一个人,“始皇”二字就让他永垂历史。同时,他又是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夸他的会说他是千古一帝,骂他的也会说他暴虐至极。这样复杂的一个人,很值得一说。..

一、1949年前 暴君形象深入人心 人物评价偏负面

如果让大家不经思考,一秒钟说出秦始皇的一个最大特点,那会是什么?笔者在身边做了下试验,最多的答案是:暴君。说起具体的事例来,大概就是修建长城、阿房宫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用教科书的话讲就是剥削民脂民膏。“焚书坑儒”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很坏的典型,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有关秦始皇残暴的“实证”,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孟姜女的故事了。那我们就不妨以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演变过程,来看看秦始皇残暴之名是怎么在历史上积累下来的。

孟姜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熟悉,简单讲就是老公被秦始皇抓去修长城,很久没回来。她跑到长城边上哭,把长城哭塌了,结果露出一堆死尸和白骨,都是修长城累死的(还有说法是故意把人砌进墙里)。于是孟姜女就把自己的血滴在那一具具白骨上,用“滴血认骨”的方法找到了老公。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大家印象中的孟姜女传说,大概像这本连环画的封面一样,是女人对秦始皇赤裸裸地控诉

这个故事由于爱情之凄美,情节之离奇,场面之惨烈,对统治阶级控诉之严厉而流传至今,被我们视为民间文学的经典。2014年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也被定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在此之前有不下十个地方说自己是孟姜女故乡)。

然而如果细查孟姜女传说的演变过程,就会发现秦始皇对于这件事来讲,用四个字形容最合适不过:躺着中枪。再具体一点说,孟姜女跟秦始皇真的没关系……

先说孟姜女最早的出处吧。根据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考据,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可以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主人公叫杞梁妻,大意是她老公战死了,齐侯作为领导在归来的路上遇到了她,向她表示慰问。她觉得礼数不对就拒绝了,于是齐侯又去她家里正式登门慰问了一回。记载这件事的用意是表达杞梁妻是一个知礼的妇人。

之后典籍里再出现杞梁妻是在《礼记·檀弓》里,引曾子的话道:“杞梁死,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这是第一次提到她哭,而且是“哭之哀”。

再见则是《孟子》上的淳于凭的话。他道:“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沤,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顾颉刚的解读是,“他把杞梁妻的哭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因她的哭夫而变了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是很盛行的。”

故事流传到这,有两个阶段性的结论:1. 女人因为老公死而痛哭,并且这个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此时,秦始皇嬴政还没有出生……

再往后,西汉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第一次把哭和城墙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女人把一个建筑哭塌了”这个基础的故事框架。而此时她哭塌的是“城”,跟长城不是一回事。在后人的不断添油加醋中,这个女人哭塌的城几经变迁,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首说是记城,到了后魏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又说她哭崩的城是莒城。但是直到秦始皇去世几百年后,都没人把他跟这个能哭塌建筑物的强悍女人联系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与孟姜女的传说,实在是扯不上什么关系。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孟姜女的故事如今是热门旅游IP,很多地方都声称自己是孟姜女故里。图为某地的“孟姜女祠”。

然而事情在隋唐时期发生了变化。唐末诗僧贯休写过一首《杞梁妻》,全诗如下: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魂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这首诗里就把杞梁妻哭老公和“秦之无道”、长城等因素联系起来了。至此,这个故事大体上已经跟我们今天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基本一样了,区别只在于主人公的名字。从杞梁妻到孟姜女的转变,大概发生在明朝,由于与本文无关,不在此细究。我们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唐朝时把这个哭夫传说扣上了一个“秦之无道”的大帽子?

顾颉刚认为,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六朝隋唐间,人民苦于长期的战争中的徭役,一时的乐曲很多向着这一方面的情感而流注,但歌辞里原只有抒写普泛的情感而没有指实的人物。‘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于是杞梁妻的崩城便成了崩长城,杞梁的战死便成了逃役而被打杀了……民众的感情与想像中有这类故事的需求,所以这类故事会得到了凭借的势力而日益发展。”①

以上文字写于1925年,所以读着可能有些半文半白的拗口,咱主要看文字气质。简单理解就是说了三件事:1. 隋唐时期人民过得苦,需要抒发苦闷情感;2. 老百姓爱听故事,故事就需要有个坏人供大家发泄不满;3. 秦始皇是坏人,修长城惨无人道,骂他!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电视剧《芈月传》剧照。照片中的两人分别是秦始皇爷爷的奶奶和秦始皇爷爷的爷爷。

从中也能看出,在六朝隋唐期间,秦始皇已经和残暴划等号了,以至于民间有控诉的需求时,就会拿他出来撒气。客观地讲,在两千多年前那种建筑、机械水平下,修建长城、阿旁宫、秦始皇陵这种超大型工程,一定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死伤无数的。孟姜女之事虽是不可信的传说,但类似丈夫因修长城而死,留下孤儿寡母这样的案例是肯定有不少的,因此秦始皇在这件事上的“躺枪”,倒也不能完全说他冤。

至于他当年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等功绩,在国家层面具有深远意义,但在老百姓看来,“关我屁事啊!”

于是秦始皇被记住的更多是他残暴的一面,一直到了现代都是如此。

二、1960年代 毛泽东带起一波为秦始皇翻案之风

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大家都很熟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虽说用了“惜”、“只识”之类略带贬义的词,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五位帝王,都是毛泽东个人比较欣赏的。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沁园春·雪》堪称毛泽东最著名的诗词之一,秦始皇在其中有“出镜”

除秦始皇外,另四位的历史评价都是“千古一帝”级别的。而秦始皇呢?上文也说了,起码从唐朝开始,一千多年间没甩开暴君的包袱。

有个现象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短命的王朝容易出暴君。秦朝存续只有15年,秦始皇是暴君;隋朝存续38年,在位最长的隋炀帝是暴君;新朝、武周只经历一位皇帝就宣告覆灭,王莽、武则天的历史评价也不佳;五代十国政权更替频繁,各种奇葩暴虐皇帝好像也非常多。

这其中,固然有残暴统治导致王朝短命的因素,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足够长的历史,足够多的后人去给开国皇帝“擦屁股”。汉、唐、宋、元四朝,短则近百年,长则三百多年,有足够的时间一代代修史,把他们的祖先“洗白”。而秦朝亡于秦始皇死后三年,后续王朝会怎么写他,可想而知。

事实上,短命王朝的帝王,在下一朝的史书中普遍形象不佳,而这个不好的形象会一直传下去。除非有很强的外力,否则这个固有印象很难改观。

在这一点上,秦始皇是幸运的,因为毛泽东就是助他改变形象的那股外力。

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一个历史人物真正应该是什么样,很难瞒得过他。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分两方面,对于推翻秦朝统治的秦末农民起义,他是支持的。1944年4月29日致友人李鼎铭的信中写到:“实则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②。直到1970年代,他还曾经明确指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③

但是抛开秦末农民起义,单说秦始皇在位时的功绩,毛泽东则是持肯定态度的。例如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说道:“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④

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⑤

其中,他与郭沫若的一次交流,将力挺秦始皇的立场体现得很明显。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毛泽东(右)与郭沫若经常就一些文史问题交换意见

早年的郭沫若,对秦始皇是持批判态度的。对于秦始皇“普天之下大烧其书”,郭沫若说:这无论怎么说,也不能不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书籍被烧残,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他甚至还高呼:“书是禁不完的,儒是坑不尽的,秦始皇是快死的。”

然而毛泽东对此不以为然。1973年8月5日,他让江青手记七律一首,题目是《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其中,“十批”指的是郭沫若的著作《十批判书》,书中有不少对秦始皇的批判文字。“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主席的话说得这么直白了,郭沫若自然得有点表示。

1974年2月7日,郭沫若写了七律两首呈毛泽东。他一生批判秦始皇、推崇孔子,在这两首诗中,则彻底倒向毛泽东的看法:“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最幸春雷惊大地,寸心初觉识归途。”

在那个年代,毛泽东的影响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态度会直接决定学界的态度。以郭沫若为代表,历史学界普遍转向肯定秦始皇的态度。其中,历史学家翦伯赞的一段话还成为了高考历史阅读材料:“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三、21世纪后 价值观多元化:骂他的捧他的都能大声说出来

改革开放后,社会价值观渐趋多元。尤其是互联网普及之后,很多原来被认为是好的东西,我们发现其实没那么好;很多早已被认定是坏的东西,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闪光点。

具体到秦始皇,虽有毛泽东的“翻案”,但毕竟局限在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圈内,并未深入到普通老百姓阶层,这也出现了本文一开始所提到的,大多数人想起秦始皇来,脑海中蹦出的还是“暴君”一词。这其中,教科书的作用不可低估。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现在正在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秦始皇的段落,总体对他的评价偏负面。

翻开当今通行的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会发现关于秦始皇的描述,几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化,“暴政”、“焚书坑儒”、“修长城造成严重徭役和赋税”等描绘还是占了秦始皇那一节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教科书中对秦始皇的定位总体还是偏负面,并未因毛泽东的青睐而有所改观。

不过细想一下,会发现这种内容定位还是符合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的。前文提过,毛泽东对于农民起义是持赞赏态度的,说过“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样的话。秦始皇病逝于公元前210年,一年后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而教科书是需要有一定逻辑的,如果前一页刚写“秦始皇的功绩彪炳千秋”,后一页接着写“人民不满秦的暴政,揭竿而起”,中学生的价值观就该混乱了……

而在教科书之外,民间为秦始皇“翻案”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我们从小就听的观点也被不同程度地颠覆。比如说他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屠杀过大量平民,但其实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实行怀柔政策,能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地方几乎没有动兵。大家都熟悉荆轲刺秦王,荆轲是燕太子丹所派,而嬴政死里逃生之后,并没有因仇怨拿燕国人开罪。在消灭了燕国政治集团之后,秦始皇对燕国老百姓施予的也是怀柔政策,以安抚百姓。

仅就战争死亡人数和屠杀人数来说,秦始皇其实做得很克制。他的太爷爷秦昭王在位期间,大将白起光长平之战就坑杀了40万人。比秦始皇稍晚的项羽进行过不止一次的屠城,还放火烧掉了阿房宫。至于后来的黄巢起义、成吉思汗征战、太平天国时期等等,其残暴程度更是远超秦始皇。但他们的名声好像都比秦始皇要好。

秦始皇形象的历史变迁

如今在搜索引擎上搜“秦始皇+暴君”,能搜到170多万个结果,相关搜索中也显示,网友对秦始皇是不是暴君这件事极为感兴趣。

再比如更有名的“焚书坑儒”,至今还在教科书中言之凿凿。但此事也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所坑者非儒,而是方士,因为被秦始皇委派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两个方士逃跑,他才震怒,旋即下令坑杀方士的。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的观点是:“赢政大帝虽然焚毁儒书,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⑥鲁迅的“洗地”则更直接:“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⑦

这些史实本是常识,但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传播面并不广。如今在搜索引擎里搜“秦始皇+暴君”,会有上百万条搜索结果,大家关注的只有一个点:秦始皇是不是暴君?

是不是呢?不知道。但对此事可以争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掌握的史料出发,大声说出自己对这个人的看法,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结语: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评价之争,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并且还会持续下去。或许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秦始皇,他可能是顶天立地的,可能是残暴至极的,可能是荒淫无度的,可能是光耀古今的。这种多元而复杂的评价,也许才最符合“始皇”的身份。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第一个皇帝是个或黑或白,一眼看穿的家伙,那将会是历史的遗憾。

注释:

①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版。

②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0~231页。

③ 杨修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④ 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4页。

⑤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5页。

⑥ 柏杨:《中国人史纲》第十一章 纪元前第三世纪,同心出版社2005年9月版。

⑦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首发于1933年7月11日《申报》副刊《自由谈》。

转载自:腾讯网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yule/23528/

推荐访问:fgo秦始皇形象

电视剧推荐文章

电视剧热门文章

电视剧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