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创立于何时?

发布时间:2018-04-19 来源:考试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考试 > 科举制度创立于何时?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教育】

科举制度创立于何时?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考核官吏的一种制度,由朝廷设立考试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员。自创立后,便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关于科举制度的创立时间,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科举制度创立于何时?

(1)隋代说

传统观点主张科举制度创设于隋朝,但这其中又分为开皇说与大业说。
许多学者认为,科举制创设于开皇年间。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载:“房乔,字玄龄……年十八,本州岛举进士。”《新唐书》及房玄龄的墓碑也有类似的记载,因此房玄龄在18岁时中进士应_是可信的。从他的年龄推断,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左右房玄龄登进士第。韩国盘根据《大唐新语》、《通典》、《唐摭言》等书的史料,在《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一文中指出进士科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已经出现。在隋朝的不同时期内,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是不同的。开皇三年,隋文帝在地方行政机构中废除了郡一级政府,实行州县两级制。而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因此,房玄龄中进士应在隋文帝开皇三年之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下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也有人认为,隋场帝大业年间始设科举制。

据《旧唐书•薛登传》载,薛登在唐武则天天授中(公元690〜692年)任左补阙时,曾上疏要求改革当时“选举颇滥”的弊病,在疏文提到:“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主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旧唐书•杨绾传》也写道:“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除此之外,《大唐新语》、《唐摭言》以及《通典》皆云进士科始于隋朝大业年间,对这种观点提供了相关的佐证。南宋学者朱熹进一步指出进士科创设于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当代许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如毛礼锐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说:“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顾树森明确指出:“到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始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以试策取士,虽然正史《场帝本纪》与《资治通鉴》俱不载此说,但‘通鉴纲目’中则具有此目。证诸其他各方记载,可以断定此种设置是确凿无疑的。”当代的史学家的意见稍有不同,认为进士科始于大业三年。他说:“公元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隋炀帝本人是个文学家,创立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是不足为奇的。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2)唐代说

另一种观点主张进士科创设于唐朝。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说:“李唐御统,艰阙制度,立进士之科,正名也;行辞赋之选,从时也。”唐宣宗时右补阙裴庭裕也提到:“大中十年,郑颢知举后,宣宗索《科名卷记》,颢表曰:自武德已后,便有进士诸科。”现代学者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一文中指出:“唐宋而后,主隋者渐众;而在唐时,尚二说纷陈,莫衷一是。”何忠礼在《科举制度起源辨析》一文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做出如下概括:首先,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需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其次,录取与否取决于考生的试卷,并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校对;再者,以进士科为主要考试科目,并且定期举行。他指出,隋朝的考试制度并不具备这三个基本特点,隋朝只是科举制的萌芽阶段,“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逐步萌芽,但三个特点基本具备,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

同时一些学者指出,有关房玄龄“年十八举进士”的记载是不可信的。进士科是以考诗赋为主,这是唐代之事,以隋炀帝爱好诗赋来推断他首创了进士科是不可靠的。《唐摭言》上所提到的侯君素和孙伏伽,据学者考证,前者是隋朝的秀才而非进士,后者是唐朝武德年间进士而非隋朝进士。

纵观历代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造成科举制诞生于何时的诸多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学者们对判断科举制度的标准不同。一些学者认为科举是指分科举士,一些学者主张科举以进士科为标志,一些学者主张“投牒自试”是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科举制度的利弊


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余年,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了隋唐以来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批人才,大大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在另一方面,科举制度还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向心力。但是,科举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日趋僵化,最后成为历史前进的羁绊。其一,考核的内容单调。出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的需要,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奉为修身治国的经典理论,在科举考试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唐代开始,贴经、经义、墨义等儒家经文考试就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考试科目,而宋朝的经义成绩几乎决定了考生的前途,自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明代的“八股文”严重禁铟了考生的知识和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出路。其二,监督机制不健全,科场舞弊成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名利面前,许多人铤而走险,科场舞弊现象十分严重。朝廷无法建立起有效、民主的监督机制,舞弊之风屡禁不止。其三,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在校生员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进入仕途,否则,便别无他路。学校没有其本身的教育目的,成为专门应付科举考试的机构,而不是培养人才的机构。尽管科举制度有种种弊端,但我们不能抹杀它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科举制度是一项很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探索的课题。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jiaoyu/24208/

推荐访问:科举制度的创立教案

考试推荐文章

考试热门文章

考试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