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考试如何进行?武举考试内容

发布时间:2018-04-19 来源:考试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考试 > 武举考试如何进行?武举考试内容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教育】

武举考试如何进行?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而武科举则是科举制冠以“武”事的一个特殊门类。所谓“武”就是与‘‘文”相对的关于军事和技击的内容。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备。”早在先秦时期,朝廷就以武艺弓射选取人才。两汉时采用察举制,有勇有谋之人皆通过荐举而被朝廷选用,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在武才荐举方面仍沿袭汉制。历代学者对科举的创立时间颇有争议,但对武进士科的创设时间却没有疑义,认为武科考试始设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虽然如此,武科考试如何进行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武举考试如何进行?武举考试内容
早在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皇帝就下旨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各州刺史细心査访军事人才。高宗在这份《令百官各举所知诏》中命百官积极选拔“勇冠三军,翘关拔山之力;智兼百胜,纬地经天之才;蕴奇策于良、平,驰功绩于卫、霍;踪二起于吴、白,轨双李于牧、广。赏纤善而万众悦,罚片恶而一军惧”。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后下诏开设武举:“朕闻武之道凭经纬而开国,春秋之功,借生杀而成岁。……可令文武内外官五品及七品以上,清官及外官刺史都督等,于当管部内,即令具举,且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行,我师犹在,会须搜访,不得称无,荐若不虚,自从异之曲,举非明士,岂漏贬责之科,所司明为条例,布告远近,知朕意焉。”朝廷规定,在常科举行考试的同年也进行武科考试,其报名、选拔、举送、报到等有关办法程序与常科的乡贡大体一致,第一次把武科放在与进士、明经两科同等的地位上,以期为朝廷选拔更多的勇堪杀敌、谋堪治军的军事人才。

武举考试内容

唐代的武举包括多项内容,主要有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凡触犯令者、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考试。在考试之前,考生们要先去谒拜武成庙中的太公像,在各科考试项目中“通得五上者为第”。对于考试合格者,不论出身门第、官位、家境如何,由兵部官员根据考试成绩,分别授予不同武职。掌管武科考试的开始是兵部员外郎,“但委郎官,品位既卑,焉称其事”,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改由兵部侍郎专门负责。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而忽视韬略智谋,没有体现出“上兵伐谋”的思想。天授三年(公元692年),右补阙薛谦光指出谋略是衡量优秀军事人才的标准,“谋将不长于弓马”。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玄宗在《令州县举智勇诏》中指出:“武有七德,所以安人禁暴;臣称三杰,所以战胜攻取。蜀乃一方之主,尚得孔明;齐为九合之君,斯繇管仲。况宇宙至广,人物至多,岂乏英贤,无闻韬略。盖用与不用,知与不知。今边境未清,统边须将,顷林胡踅扰,柳城非捷。北虏勿惊,西军莫振,罪繇失律,过在无谋。曹刿不言,宁知登轼之效,毛遂缄口,岂彰处囊之奇。长想古人,是思擢士。其有虽沾簪绂,犹晦迹于下流,或蕴智谋,尚沈名于大泽,不加精访,何以甄收?其两京中都,及天下诸州,官人百姓,有智合孙吴,可以运筹决胜;有勇齐贲育,可以斩将褰旗;或坐镇行军,足拟万人之敌;或临戎却寇,堪为一堡之雄:各听自举,务通其实。仍令州县,具以名进,所司遣立限期,随表赴集。”

开元以后,朝廷进一步完善了选拔制度,先后增设了“武足安边科”、“智谋将帅科”等科目。华州的郭子仪即是以“武举异等”中第,历任补右卫长史、朔方节度使等职,平定了安史之乱,对李唐王室“遂成再造之功”。但除此之外,通过武举并没有选拔出其他有影响的名将。德宗朝的礼部员外郎沈既济就主张废除武举:“今内外邦畿,皆有师旅,偏裨将校,所在至多,诚宜设法减除,岂复张门诱入。况若此辈,又非骁雄,徒称武官,不足守御,虽习弓矢,不堪战斗,而坐享禄俸,规逃征徭。今请悉停,以绝奸利。”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谏议大夫田敦以每年参加考试的武举考试很可能给皇帝的安全带来危险为由,请求废止武举。同年,朝廷下令废除武举。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在朝野上下的呼声中,唐王朝恢复了武举考试。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武举尽废。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恢复了自五代停废的武举考试。

武则天创设的武举考试制度“混淆世族盘踞”,开拓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皇朝文献通考》中记载:“宋元以来,亦沿辞赋策论之旧。至故明末,造取士则专尚文学而武备日弛,论官则争尚浮言而实政渐堕,人才直窥,选举陵夷。”宋代将武举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举制度臻于完善。因此宋代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出现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人才。宋朝统治者还首先建立了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以《武经七书》为教材培养武举人才。金朝的武科举将并不重视对兵书的考核,而只重骑射。自唐朝创立武举考试之后,五代十国和元代皆没有开设武举考试。据《续文献通考》载:“元代不设武举,专事承袭”。明清两代武举制度更为完善。明代武官多由世荫承袭,加上行伍起家者,武举仅是种补充形式,因此通过武举得到的人才并不多,值得一提只有明末名臣熊廷弼。清代的武举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末的做法,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再加上朝廷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完善,因此武举考试为国家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木才。

通过武举考试步入仕途的郭子仪

中国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朝鲜有高丽的韩自纯。

武举考试如何进行?武举考试内容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他通过武举考试步入仕途,因统兵有方,作战有功,而多次得到升迁。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节度使。在唐军节节败退之际,郭子仪转战在河东(今山西)一带,取得了许多胜利。他与李光弼联手,大败叛军史思明部,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将郭子仪调回京城,任其为兵部尚书兼宰相,.仍领朔方节度使。此后,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汇合其他部队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被迁任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即位后,郭子仪受到猜忌,被解除兵权调回长安。之后,吐蕃派大军进犯关中地区,唐代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仪。郭子仪以疑兵之计击退吐蕃,收复了长安。后来叛将仆固怀才怀恩勾结吐蕃、回纥侵犯大唐。郭子仪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粉碎了联军的进攻,成功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战功卓著,“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在朝野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

朝鲜


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前期受女真的军事威胁,为抵抗女真入侵,朝廷要培养大量军事人才,睿宗四年(1109年)设武学斋,又称讲艺斋,培养军官。可是这段时间高丽国内文治主义强烈,不少文臣不满朝廷设武学斋培养武官,而且初期通过武科考入武学斋的考生众多,甚至策论考试不及格者也被录取,于是人们纷纷弃文从武,武学渐兴,并与文学对峙,引起忧虑,于是武举和讲艺斋在仁宗十一年废除。至高丽末年恭愍王官员、教育家李穑虽然上书请求复办武举,但未被採纳。武科实施的具体办法《武科法》于恭让王时拟定完毕,但未及实施,高丽王朝便告覆灭。
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初期沿袭高丽《武科法》,要求武举与文科举并重,不能偏废。朝鲜太祖二年(1393年)武举正式设置,至太祖八年实施,一般与文科举一同举行,分为初试、复试和殿试,初试为武艺考核,于式年前一年秋季进行,及格者于式年春赶赴汉阳参加由兵曹主持的复试。複试考兵法及小部份经史书籍,从中选取28名。复试及格者将到王宫参加由国王主持殿试,内容包括骑击球、步击球、讲书,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3人、二甲5人、三甲20 人。武科及格者称武科出身,授予红牌,品秩与文科相同, 称为别侍卫权知或训练院权知。除式年试外还有增广、别试、廷试、谒圣试、春塘台试、外方别科等临时科试,后期又设立观武才的武科。此外还于每年春秋在汉阳进行都试,由兵曹和训练院主持, 而地方则由各道兵使主持, 在军士、东西班从三品以下贤良等志愿者中试取。

越南


后黎朝

越南在后黎朝后期郑阮纷争期间,统治北方的郑主与统治南方的阮主两大政权战事频仍,郑主政权设立武学,定期举行武艺比赛来培训军事人才。后来国内除政权互相争战外,各地也有民变发生。为了对抗阮主和平定民变起事,后黎朝保泰四年(1723年),郑主始设武举,之后基本上三年一举。1771年南部爆发了西山起义,阮主忙于平息民变,郑主就趁机挥军南下,又卷入与西山军的战事中,更加逼切需要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因此战争时期的黎显宗景兴年间是郑主武举开科次数和取士人数最多的时期,坚持三年一开科,并一直举行到景兴四十六年(1785年)。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jiaoyu/24205/

推荐访问:唐代武举考试内容

考试推荐文章

考试热门文章

考试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