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发布时间:2018-03-16 来源:亚洲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 亚洲 >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 手机阅读

【www.xieat.com - 城市】

中国的手工艺品源远流长,但是现在很多都已经挫了,还有很多正在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像以前著名的唐刀的制造工艺就失传了,现在日本刀却成为了现代著名的刀剑之一,甚至被称为世界三大名刀。还有我们常常听说的泥人张,糖人等等手工艺都快要失传了,也许再过不久,我们要看看这些手工艺品就只有在电视里见见了。这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传承的民族,这些经历千年才形成的手艺一旦失传就再也找不回了,也许多年后我们就只留给子孙后代一堆钢精水泥了,民族的文化和传承将不复存在,那会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所以厚望有能力的人都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吧。

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就比我们做得好,(虽然小编也不喜欢日本人,但是他们有许多地方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最近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匠心的文章,像“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和用四十年时间做出最美味饭团的煮饭仙人,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是日本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历来都不缺少这样匠心,其实我们手工艺人在文化的传承所付出的心血更值得我们去铭记。

  一个人的手艺——杭绣

  传统的杭秀被称为宫廷绣,最为鼎盛时期,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总共不过300人,到如今会这门技艺的就只剩下一人——赵亦军。杭绣工艺很是繁琐,一幅作品要经过画稿,配线,描稿,盘金,盘银数道工序。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杭绣这门手艺有一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称之为“男工绣”,当年赵老学这门手艺的时候,他的师傅已经70岁高龄。而如今赵亦军也是69岁高龄了,如果再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老人百年之后杭绣恐怕也就此失传。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杭绣讲究金碧辉煌,雍容大气,而男工的绣品柔中带刚,刚柔并济,形成杭绣独有的艺术气息。但是因为做工考究而繁琐,技法耗时又耗力很少有人愿意潜下心来学这门手艺。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观经图》是赵亦军巅峰时期的作品,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括532个佛教人物,背面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这一副作品耗尽他16年的心血。这样的巨制在杭绣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赵亦军

  以下为赵亦军作品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赵亦军先生现在每天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绣着作品之外,还要写书,他希望没有传人的话这门技艺能够用文字图像的方法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至于失传。

  精细到发丝的手艺——花丝镶嵌

  这门手艺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宫廷艺术,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银珠宝等贵重金属,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到备料(手工拉丝),搓丝,编丝,掐丝,烧丝,填丝,镶嵌宝石往往要耗时数年。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部由金丝编制而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帽子没有发现一个接头处,其做工的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千年弓箭的传承——聚元号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在中国冷兵器史上,弓箭的制作是门极其复杂的手艺。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制作弓箭。但是到今天,只有聚元号一家苦苦经营。而这门手艺的传承人目前只有杨福喜一人。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中国传统制弓,极其考究,“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每一种制材的选备都很是讲究,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竹胎要火塑,风干经过层层工序,胶的熬制更是纯人工配置,虽然繁琐但是粘合效果绝非化学胶可比。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一张弓箭的制作需要半年,但调制要花上两年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弓箭绝对不仅仅是武器,更多的是反求诸己,射以观德的止战之戈。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在给弓胎包上防潮的桦树皮后,弓外部大都会画吉祥如意的图画,表达“止戈为武”的深意。中国历来也有把弓悬挂家中以求镇宅平安的传统。老人一辈子的心愿是能把弓箭这门手艺发扬广大。

  火中的指尖绝技——料器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料器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是专供内宫玩赏使用的琉璃器皿,当时被成为“宫料”“御琉璃”当时的料器工坊皆隶属工部御厂,直到民国年间,这批手工艺人流落民间,普通人家才有机会接触到料器。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料器又称“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一气呵成,极大考验工匠的手法和熟练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晕色,颜色的过渡等工艺全靠艺人的眼上功夫。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北京料器的唯一传人邢兰香,现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但令人担忧的是并没有太多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只有她的两个儿子跟着她学习。她说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没有人愿意花几年的时间去摸索。

  中国建筑的灵魂——榫卯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中国的传统建筑之中极少用到胶粘钉连,绝大多数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结构,这种传统的木匠手艺,用到房屋的建设上,不仅极其坚固,环保自然,而且伸缩自很是美观。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紫檀雕故宫角楼模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榫为阳,卯为阴,两者组合讲究的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内敛而中庸。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手艺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体现的最为充分。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鲁班锁

  “鲁班锁”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块”,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个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条,整个立方体才能逐一拆解开。这需要木块内部的榫卯结构凹凸咬合,精准巧妙。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瞎掰

  瞎掰,又叫鲁班枕。据说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一块独木硬板只是通过锯、凿、刨这样的手法,完成后用手掰开,掰成功了就是一个能够折叠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还得重做。这种工艺曾经失传,后经过翻阅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

  最贵重的首饰——点翠

  点翠最早见于汉魏时期,明清时期广为流行,于乾隆年间工艺达到顶峰,多见于宫廷权贵之家。到清末,许多富庶之家都会在女儿出嫁时为其置办一套点翠首饰作为嫁妆,以平添尊贵,因此,点翠饰品亦频繁见于私人收藏。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目前,点翠手艺已经基本失传。可见的点翠首饰基本都是老对象,多为京剧中旦角的头饰被用到,也是京剧中女主角的标配。不过点翠的材料取自翠鸟的羽毛制备过程有些残忍。

  天人合一的技艺——古琴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斫琴师王鹏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中国古代讲究礼乐教化,古琴面板为圆,象征着天空,底板为平,象征大地,13个琴徽象征一年有12个月和每四年出现一次闰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龙池凤沼则代表江和海。古琴上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制琴过程中,对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极高的要求,一把古琴制备出来要两年的时间。而且只有轻微淡远,中正平和的斫琴师才能制出来音色纯正,九德俱全的好琴。大师说想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时间磨性子,但是迄今为止他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传承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文化,有许多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下面再来看看我们小时候常常见到的手艺人,现在几乎没有了。

1. 钉秤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2. 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灵巧的手捏出了一辆五彩疯癫的世界,这个神奇的记忆着我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3. 吹糖技术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应该留住她,保护她。。。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4. 铜匠

从水上的铜匠船,到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这些业务始终不变,而改变的只是不断精湛的技艺。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了铜香炉和铜酒壶上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5. 绞脸

旧时无论城镇、乡村,妇女很少到理发店理发,当时主要靠一些从事绞脸手艺的妇女为她们绞脸。一根细线、一双巧手,靠手、口配合,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污物等,使其脸部整洁、容光焕发!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6. 锉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惊街”,一声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7. 爆米花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还记得那时候的爆米花吗?
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防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时而,“砰”地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时候,他可是小朋友最爱欢迎的魔术师!

8. 修钢笔

曾经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的丰富之时,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钢笔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盘点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

本文来源:http://www.xieat.com/chengshi/14512/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消失

亚洲推荐文章

亚洲热门文章

亚洲扩展文章

本文相关推荐